水渍

    边缘 2024


    { }

    今年没什么想说的。完全没察觉到岁末将至,没有什么辞旧迎新的感觉,不过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年底还格外忙些,好不容易有个闲暇的时间可以想想这一年都干了些啥。

    这一年我最大的人生话题应该是「辞职」,但是如大家所见,目前还没辞成。这份工作真的令我厌烦疲倦不想再忍了,但是真要走出这一步,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决心,去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常为学生励志,但我也没什么信心能找到份尚可的工作——入宫这么多年,就学会了一些做PPT和写论文的本事,其他的东西早就忘了。不过我也跟自己和解,今年能定下这个目标来我已经比较满意,虽然没做完,但希望明年可以完成这件事情。

    今年在有意地边缘化自己:能不开的会都没去开,能不吃的饭局尽量不吃——反正话已经跟老板说开,我也没什么心理负担。我一直挺喜欢做个边缘人的,躲在角落里自己做点事情就挺好,所以这样的状态也稍稍缓解了我的情绪。不过整体看,这一年情绪确实不高,开心的事情当然也有一些,去波士顿开会算一件,国庆回老家旅游也算一件。也看了几场令人回味的演出。剩下的,可能就是和三五好友还能不时碰面,实属不易。

    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往北京城里钻,最近却喜欢往一些城市边缘走,比如北苑和天通苑。这个城市的五光十色看了十五年了,也就那么回事了;反而那种小小的生活感时常吸引着我,尤其是经历了疫情,觉得这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身边的朋友也好、师弟师妹也好,也大多经历着从恢弘伟大的人生叙事上着陆的过程,好在大部分人都已经平稳过渡,令人欣慰。

    感觉一时半会也离不开北京了,那希望我能够开开心心在城市边缘做个边缘人吧。

    忘不掉种过的花。


    { 音乐 Code-A }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海淀区Code-A的忠实粉头。2021年我冲着詹盼的新乐队空气船在北京看了一场拼盘演出,无意中认识并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四川的乐队。那段时间我在帮团队准备一个重要答辩,我记得很清楚,我在MAO Livehouse外的西四环旁开了半个小时的腾讯会议,然后在场内一边听Code-A一边改PPT。也是在那段时间,我刚刚定下来博士后出站之后的去向,人生的道路在长期的不确定与不安后似乎正有条不紊地徐徐展开。

    在那次演出之后,我无比期待再次看到Code-A的演出。2021年年底Code-A在川渝两地的专场因为疫情被迫取消,而后我买的2022年1月和3月Code-A在北京的演出也因为同样的原因被取消——那段时间,Omicron正在逐步取代Delta登上历史舞台,即将更加深刻地改变全世界。2022年的暑假Code-A展开了全国巡演,很多站次被取消不说,北京更可能是从一开始就没法列入巡演列表。直到那一年年底,在年底的过山车和全城热恋之前,Code-A也暂停了,「先不干了」。

    我当然是非常难过的,不过也不太意外。回顾那一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过得很痛苦。那些被剥夺的社交、美食和自由还在其次,再次翻涌的焦虑、痛苦和迷茫也不必说;于我而言还有一点,我对我这个职业能够在当下为世界做些什么的信仰彻底崩塌了。所有人都在被系统摆布着,这与我最初的想象截然相反。

    所以2023年我过得很颓靡。2023年放开了,一切「正常」了,我所头痛的通勤和工作社交也回来了。疫情期间体重都没太有变化的我,在2023年体重却一路飙升变成了个大胖子。除此之外,我的血压也踩到了高血压的临界线上,还多出来一个一厘米多的甲状腺结节。当然这些也都还在其次,当我更加清楚认识到我所在的环境十多年来发生的变化后,我感受到我自己正经历着「时代的晚上」,对我正在做的事情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厌倦,只剩下少气懒言。

    2023年年中Code-A恢复了活动,年底发行了他们的新专辑《锅底 Song Pot》。正如我在某一期节目里提到过的那样,我看到这张专辑时,有一种「近乡情怯」的复杂心情。一方面欣喜于他们重组后还在保持旺盛的创作,一方面也有些担心他们的音乐里还有热情吗?他们会不会和世界妥协了?两年多不见,都变化了的我们还能产生共振吗?

    结果并不难猜,我比以前更喜欢他们了。在我听来,在经历了世界和自我的双重磨砺后,Code-A并没有被打败,反而产生出了更稳定更坚固的内核。他们上一张专辑叫做《ETEREAL》,更近似于一种漂浮在空中的诗意;而这张《锅底 Song Pot》,则是扎实于生活的气息。音乐像食材放在桌面,像是他们毫无保留把一切简单坦率地分享给你。这张专辑前半部分是掺杂了电子元素的摇滚曲风,无论是鼓点还是演唱都比以往更干脆更坚定;而后半部分则有更多的抒情成分,更多的吉他元素让这些歌更私人、更能产生超越文本的情同与共。

    我喜欢Code-A更多的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如果非要从一个理性视角分析的话,我觉得他们的创作能力和编曲能力都是一流的,能够写出好的旋律、并且能够把这些好的旋律发展成一种极易沉浸的氛围(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直播里,主唱李老师谈到了他们《山茶花》一曲通过编曲摹拟春雷的隆隆声,被他们的巧思和完成度折服)。至于歌词,虽然我一直是歌词党,但在听《锅底 Song Pot》这张专辑时,我并没有试图盯着歌词试图像GPT一样做阅读理解,而是在聆听的过程中随机捕捉着那些主唱重复着的吉光片羽,像是读诗,虽然可能未必理解一致,但产生了自己的感受,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最近,我基本上下了决心对我的人生做出一些改变——简单来说,换个工作,可能还要换个城市生活。这并不容易,因为我在北京生活了十五年,也为了我这个职业努力了快十五年。我最近可能听了一百多遍谢安琪的《喜帖街》,并将其作为我的辞职主题曲:「忘掉种过的花 / 重新的出发 / 放弃理想吧」,这首歌一开始觉得是在讲一去不返的爱情、或讲即将消逝的传统,后来觉得是在讲即将黯淡至熄灯的城市,最近再听,则是听出一份与自己曾喜欢曾眷恋之一切人事物(无论是爱情、老街、城市还是理想)的无奈但决绝的告别。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分手的决心」。我曾经的理想,便是我那些要忘掉的种过的花。

    当我想到上面这首主题曲后再听Code-A,我大脑的注意力机制发现他们也爱写花。《唐三藏》里唱「其实一直重复的话再说也没有用 / 已经凋谢了的花再种也难再相同」,《2018的第二天》里唱「一边哭一边打扫 / 未凋零的花」,而这花在《想你的话》里面终于「想你的话 想见面再说出口 / 窗外冷冽的山茶花凋谢了」。与不爱一切生物不同(去年教师节师弟师妹送我的向日葵种子到现在还闲置在我的电视柜上),李老师真的养花,花开花落自有时,或者说,花谢花会再开,在他们的歌里,虽然花依然是美好但脆弱的东西,但总还会再次绽放。而要做出改变的我,在人生的第二次出发后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就是种下我能够为之欣喜和忧愁的下一朵花吧。

    这个周末我要去广州看看我未来可能要移居的城市。事有凑巧,我到广州那天,正是Code-A珠三角演出的第一站,恰好也是在广州。于是换了张票提前几个小时飞过去,也算是为过去三年的一次次欣喜和失望写下个句点。这次不再「近乡情更怯」,反而希望能够藉由他们的音乐勾勒出我的下一程生活,希望能够像他们的音乐一样自在、热情、真诚、坦然。

© 2012 CubicStone Wei | powered by jekyll and github | themed by sext iii